您好,欢迎来到砂石易!
砂石易

花钱买企业?地方发展“内卷” 无法缓解财政紧张!

2023-03-27 阅读:243
  
核心提示:“当前远没有到能够谈论地方财政收入修复的阶段。”一位专家如是说道。从公开的数据来看,今年1-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03亿

“当前远没有到能够谈论地方财政收入修复的阶段。”一位专家如是说道。


从公开的数据来看,今年1-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03亿元,同比增长10.5%,财政状况正在缓慢修复中。但在实际过程中,财政收支情况仍然较为紧张。发不出工资、研究项目经费停拨或是缓拨,财政收支仍较为紧张,尤其是基层“三保”面临不少困难。


与此同时,地方求发展压力非常大,招商引资变成了“花钱买企业”,非常卷。在之前招商引资无非税收优惠减免之类,现在的企业,则一分钱不掏,建好厂房,流动资金还需要财政投入,或者找平台借钱。这不是招商引资,是地方政府花钱买企业。”


对于地方政府来说,财政主要收入来源还是税收、非税以及土地收入。再加上现在所有的经济数据考核都在量化,且为按月考核,围绕经济指标干活。但花钱买来的企业,十个得有九个贡献不了任何税收收入,最后说不定还跑了。


“以前单位是每个月10号发工资,现在是月底前的最后一天发工资,已经都习惯了。”一位地方财政人士对记者表示。

进入2023年,疫情影响渐渐散去,各地财政正在缓慢开启修复状态。但在过程中,潜在的压力和调整仍在影响、作用于各地政府。


上述财政人士告诉记者,工作秩序正在逐渐恢复正常,1月财政收入相比此前明显好转,但是到了2月份,并未进一步恢复,整体收入情况与去年同期相差无几。


上述财政人士分析,“1月财政收入好转与去年12月收入入库相关,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入库和土地使用税的入库。”在他看来最令人忧心的是,3月还未结束,财政收入很难有多大起色,土地市场又远没有恢复过来,而去年收入来源的主力之一能源价格也在持续下降,对收入影响较大。


今年春节后,该财政人士曾去当地企业调研时发现,企业的各种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变化不大,尤其是与消费相关的领域,比如汽车零部件,酒类饮料等。货车略有好转,但是在乘用车领域则未出现好转迹象。


3月17日,财政部公布了2023年1-2月财政收支情况,其中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3892亿元,同比增长2%。全国税收收入39412亿元,同比下降3.4%;非税收入6230亿元,同比增长15.6%。

西部一位地级市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,疫情过后,涵养税源不会很快得到修复,从经济到财政恢复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,甚至要经历一个长期缓慢的修复过程。


缓慢修复

经历了三年疫情,经济正在进入缓慢的恢复期。从今年两会的预算报告,可以看到政策层对2023年财政形势的整体判断。


3月16日,全文发布的《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提到,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我国经济韧性强、潜力大、活力足,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。


同时,《报告》指出,外部环境不稳定、不确定、难预料成为常态,国内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,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,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。从财政收入看,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,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,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。


预算报告中展示了去年收支“四本账”,2022年同期的1-2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03亿元,同比增长10.5%。其中,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71亿元,同比增长11.3%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3432亿元,同比增长9.8%。全国税收收入40812亿元,同比增长10.1%;非税收入5391亿元,同比增长13.7%。


去年1-2月份,财政收入暂未受到留抵退税的影响,但在此后,受疫情和留抵退税影响,2022年全年,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2.1%。土地收入则在去年1-2月份下滑接近30%。


从一些已经公布数据的地区来看,今年1-2月份,收入数据正在逐步恢复,但是表现却冷暖不一。


经济观察报梳理的各地数据发现,2023年江西省1-2月份,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32.1亿元,同比增长9.4%,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485.6亿元,税收占比66.3%;


北京市1-2月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43.2亿元,增长0.6%;其中全市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1068.0亿元,下降3.2%,主要受上年同期一次性税款入库抬高基数等因素影响。

厦门1-2月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总收入405.4亿元,增长2.7%。


地级市的财政数据也在得到缓慢修复,比如,浙江省台州市1-2月份,全市实现一般公共税源财政收入119.8亿元,同比增长4.8%;1-2月份,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.17亿元,同比增长11.5%。


从目前各省披露的预算报告来看,对于2023年财政判断的共识是收支矛盾仍会比较突出。


如安徽省预算报告提出,综合分析判断,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。从财政收入看,安徽省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不断向好,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。同时,全省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,收入增长还具有不确定性。加之,中央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减税降费政策也将减少当期财政收入。


浙江省预算报告指出,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,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但同时,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,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不确定性。财政支出方面,各领域对财政资金需求较大,推动经济稳进提质、办好民生实事等重点领域支出都需要加强保障。财政收支形势严峻,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。


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告诉记者,当前远没有到能够谈论地方财政收入修复的阶段。从他自身的经历来讲,“部分高校老师的收入和研究经费均是减少或者停滞状态,自己高校凡是教育部的项目,现在都停了,学校财务部解释称财政紧张,要等到三月中旬才会有说法。但是从另一方面,学校研究项目经费无论是停拨还是缓拨,这都是第一次。”


上述专家说,从数据上看,财政状况正在缓慢修复中,但在实际过程中,财政收支情况仍然较为紧张。


在经济修复过程中,一些省市的财政也在逐渐好转中。


一位东部某地级市财政人员告诉记者,因为,该市去年在疫情期间出台了一些刺激政策,暂缓缴纳半年房地产的部分费用,所以202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总体是可控的,这些费用都会在今年上半年缴纳完成,还有产业的留抵退税影响也在逐渐缩小,对于2023年收入预期相对比较乐观,1-2月收入同比和环比都是正增长。


筹集收入

无论是财政收入缓慢修复,还是继续下行,筹集收入都是财政部门的任务之一。


预算收入虽然有“四本账”,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,财政主要收入来源还是税收、非税以及土地收入。


从一些地方的收入数据来看,非税在1-2月收入数据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比如,自贡市财政部网站信息显示,1-2月,全市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7,460万元,同比增长(以下简称“增长”)45.6%。其中:税收收入完成59,937万元,增长19.5%;非税收入完成97,523万元,增长68.2%。税收收入占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8.1%。


根据咸阳市财政部公布的数据,1—2月,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.14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37.03%,增收8.95亿元。各项税收完成19.70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8.61%,增收1.56亿元,非税收入完成13.44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122.36%,增收7.39亿元。税收占比59.45%,较上年同期下降15.5个百分点。


上述东部地级市的财政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,当财政收入紧张的时候,非税收入一般都会呈现大幅增长的情况。“财政部门很愿意实事求是反映真实的数据,但是领导下了指标必须完成,叠加支出压力较大,在税收上不去的情况下,非税收入必然增长很快。现在的情况是基本支出没问题,压减了部分用于发展的项目支出,比如基建投资,用来保‘三保’、保民生。”


发展“内卷”

财政收入来源于经济发展,一些地方财政人士已经在观察和思考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。


上述财政人士认为,虽然有些财政逐步修复的迹象,但是缓解不了当前财政紧张的收支局面。


3月8日,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提到,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,基层“三保”面临不少困难。


上述财政人士告诉记者,当前地方求发展的压力太大了,不但要懂政府治理、政府管理,还要懂投资。但另一方面,政府对投资拉动力明显小了,第一是政府没钱,第二是地方本级政府没什么制定政策的权力。


在诸多限制条件下,发展经济硬性指标不能改变,一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不得不做出一些“妥协”。


该人士以当地招商引资的情况给记者举例,“以前是招商引资,现在则变成了花钱买企业,非常‘卷’。在之前招商引资无非税收优惠减免之类,现在的企业,则一分钱不掏,建好厂房,流动资金还需要财政投入,或者找平台借钱。这不是招商引资,是地方政府花钱买企业。”

对于上述财政人士而言,即使是花钱买企业,其结果仍可能是不尽如人意。


上述财政人士称,“花钱买来的企业,十个得有九个贡献不了任何税收收入,最后说不定还跑了。但是,对政府而言,又不得不这样做,因为面对的考核压力太大,招来的项目不一定能够带来资金,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城投或者其他渠道入股,给付资金,解决到位资金的考核。


现在所有的经济数据考核都在量化,且为按月考核,围绕经济指标干活。不只是招商局招商,全体政府口的部门都有招商任务,甚至有些地区,党口部门也有招商任务。一些平台为了实体化运作,可能会跟外边的一些企业合作,一来能达到融资的需求,一边可以完成招商指标。”“招来是这样的企业,如何能够贡献税收,如何让财政更健康?”在采访结束后,上述财政人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。
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
免责声明:
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